![](http://opinion.cw.com.tw/sites/default/files/blog_articles/main_image/images/%E9%A9%9A%E7%88%86%E7%84%A6%E9%BB%9E_%E5%8A%87%E7%85%A7004.jpg)
恭喜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奪下第88屆奧斯卡新科影帝,但見網路一片狂歡。相形之下,最佳影片《驚爆焦點 Spotlight》讓人情緒複雜,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看完後,彷彿口中留下難以形容的餘味,久久不去。
走出戲院,我不停好奇,此時此刻,好萊塢為何拍出如此一部電影。
13年前的舊事、天主教會的難堪醜聞、無數被害者的生命傷痕,圍繞著幾個報社記者的工作日常,緩緩捲出一個城鎮、一個教區的信仰危機。衣著邋遢、生活一團亂的調查記者們,鍥而不捨挖掘真相,挑戰梵蒂岡的千年體制,最終,擴大為震撼全國的頭條新聞,6個英雄,普立茲獎,好萊塢熱愛的故事。
洛杉磯首映會上,導演Tom McCarthy聲稱:「我們開創了一種超級英雄的新類型,因為,記者就像超級英雄。」這當然是句玩笑話。然而,熱門網站「Mashable」當真把片中6名主要人物,分別對應《復仇者聯盟》的六個主角:焦點調查組主任(米高.基頓)是美國隊長、年輕氣盛的調查記者(馬克.魯法洛)是綠巨人浩克、唯一女性記者(瑞秋.麥亞當斯)是黑寡婦,以下類推。
無論你喜不喜歡這比喻,我更想指出,在現實生活裡,超級英雄的世界並不美好,而且經常衰透了。
衰退報業下的員工生涯
2003年,這群《波士頓環球報》記者風光獲頒「普立茲公共服務奬」,當時,網路大浪剛撲上灘頭。電影裡有一幕是主角開車回報社,巨大方正的紅色建築旁,豎立著一幅同樣巨大的「美國線上」戶外看板,兩者比鄰對看,似乎埋下某種命運交響的伏筆。
6年後,報業市場已嚴重衰退,該報當時隸屬《紐約時報》集團旗下,2009年4月,資方提出裁員減薪方案,同時威脅工會,若不接受此一節流措施,將會關掉報社。最後,工會屈服,大約50名員工被裁員或優離。(作為時間點參照,不過幾個月前,2008年11月,「中時媒體集團」也歷經大規模裁員,由旺旺集團蔡衍明接手。)
2013年,《波士頓環球報》終究被賣給職棒紅襪隊老闆John W. Henry。11億美元買進、7千萬元賣出,「紐時集團」算是認賠退場。新東家接手後,連續兩年,《波士頓環球報》繼續裁員、推動優離。
在此同時,「紐時集團」1993年買下該報之際,周間發行量仍超過50萬份,脫手時只剩17.2萬份,2015年電影上映時,有費報份繼續下探至14萬份。
這是《驚爆焦點》成為奧斯卡焦點之際,這家超過140年歷史、曾獲23座普立茲獎、多次獲選「全美十大最佳報社」的媒體處境。除了不斷削減開支,去年,他們打出「數位會員一天一元」的號召,希望增加發行營收;此外,他們開始製作原生廣告,為廣告主量身打造行銷內容。
以上都是電影不曾告訴我們的事,勵志劇情的月球陰暗面,一家敢於挑戰權威的新聞媒體,仍無法抵抗科技洪流的無情輾壓。
不,這並非一篇靠北文,我只是試著說明,無數像《波士頓環球報》一樣的嚴肅報社,正身處何種冷酷轉折。這也解釋了,看完電影後,我的舌尖為何留下難以形容的味道,混雜著甘美,酸楚,與苦澀。
向新聞工作者致敬
拆開來說,《驚爆焦點》確實提醒我們幾件事,第一,很多時候,「Google並不能告訴我們一切」。
這部電影展示了新聞產製的繁瑣面貌,在「爆料線索」與「報導成品」之間,經常是枯燥的資料爬梳、冗長的文書作業、第一線探訪、無數閉門羹、冷眼與威脅、誤解與敵意,還有自己人關門吵架、難喝的深夜咖啡、面對家人抱怨的愧欠感、線索全斷的絕望,以及截稿死線的焦慮感。
一個盡職的媒體記者,有時必須揮汗吃土,才能接近真相,即使僅僅是「接近」而已。然而,坐在辦公室電腦前動動滑鼠,複製貼上,很難生出偉大的報導。真正撼動人心、促成改變的新聞,往往只在街頭,在世界最陰暗的角落,在受訪者的無情回絕,在不經意的談話線索之間。
最近,我在《天下》專欄提到另一個例子,一家發行量不過3萬2千份的美國報社,有天接到一位老太太的電話,她控訴14歲孫女半年前遭集體性侵,報案後,司法機關不曾逮捕任何人,更別提起訴定罪。
「該報兩名記者鮑拉茲克(George Pawlaczyk)與韓絲多佛(Beth Hundsdorfer )深入調閱刑案資料,前後花了3年,追蹤伊州南部32郡的文件,驚訝發現檢警吃案、草率簽結的情況非常嚴重。他們往回追溯,2005 到2013年間,即使95%的性攻擊案被害人能指認嫌犯,但70%的案件從未進入法庭程序。
兩名記者為了確切掌握事件嚴重性,總共開了3500英里的車程,克服各地法院抗拒、老舊電腦當機、陳年檔案塵封、警方編造報告、取得被害人信任等障礙,檢視超過1000起案件,每一郡的資料至少厚達一兩百頁,而且大多未上網。
報導曝光後,伊利諾州檢察總長下令組成專案小組,專職追查性攻擊案件;境內至少兩郡指派專責檢察官,負責受理性侵案;光是《貝拉維爾民主新聞》報社所在的聖克萊兒郡,就收到聯邦提撥近200萬美元預算,專款用於偵查家暴及性侵案件。」
正如電影裡的《波士頓環球報》,這系列報導最近獲頒一項重要新聞獎,但同時,他們的報社也在生存邊緣掙扎。
這告訴我們第二件事:傳統媒體的衰退,其中必然有個人的怠惰、組織文化的僵固、轉進策略的失誤,在此同時,也有閱聽慣習及產業結構的不可逆因素。
《洛杉磯時報》前資深副總裁、現任南加大新聞系主任米萊(Nicco Mele),最近在一場演講中預測,未來3年的報業景氣,若像過去3年一樣慘淡,「全美排名前50的都會報紙,1/3到半數將宣告倒閉」。
這是報業的重大危機,不只美國,全球皆然。我並非鼓吹懷舊,我不認為「新聞」必定印在紙頁上,每天由派報生塞進你家信箱。就像張約翰此文的核心論點:「新媒體不是報業應許之地,而是必經的險途」。
然而,當我們享受傳播科技的快速與便捷,《驚爆焦點》提醒我們的是,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媒體如何數位轉型,若無堅決、獨立、強悍的新聞工作者,經年累月刻苦考掘,無數社會真相將埋葬在權力的花圈底下。
或如《驚爆焦點》獲獎後,劇中由米高.基頓飾演的真實主人翁、焦點調查組主任Walter Robinson的話:「這是對公眾的一項提醒,若新聞界無法逼使權力者保持誠實,沒有其他人做得到。此外,這部電影獲獎,也是報業的一劑強心針,尤其在此低迷、了無生氣之際。」
也因如此,奧斯卡揭曉後,《波士頓環球報》在頭版刊出照片,內頁有全版慶賀廣告,彷彿一掃過去10年的困頓陰霾。社交網站諸如推特上,塞滿了新聞記者的興奮推文,氣氛像是一場派對,彷彿是他們自己得獎。
諸多推文中,科技記者、Gadgette網站創辦人Holly Brockwell的反應或許最悲涼,也最真實,她發了一則短文:「身為一名記者,我超開心《驚爆焦點》榮獲奧斯卡。(轉頭繼續寫「你的狗狗討厭你的十件事」。)」
"As a journalist I'm just thrilled to see #spotlight win at the #oscars"
— Holly Brockwell (@holly) February 29, 2016
*goes back to writing 10 Things Your Dog Hates About You*
好或壞,幸或不幸,歡笑或嘆息,對於新聞這一行,《驚爆焦點》最終是個驚奇的逗點,日子還是繼續。就像《波士頓環球報》現任主編Brian McGrory的註解:
「假設,《驚爆焦點》不曾摘下奧斯卡獎,對我們而言,一切也不會改變。然而,它得獎了,很好,我們或許會因此揚眉吐氣一天,或許一星期。然後,我們照樣滾回自己的新聞工作裡。」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