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img.com/bt/api/res/1.2/5enCbsZCYjA6yvERM.tw1Q--/YXBwaWQ9eW5ld3NfbGVnbztoPTgwO3c9NjMw/http://media.zenfs.com/155/2011/05/04/fashion_090126.jpg)
我已經給他很多自由了。上星期說要買滑板,我就給錢。他問可以買多少錢的,我說你自己決定。連續好幾個星期五,放學都跟朋友出去玩,我也鼓勵他去。
昨天是星期五,下午三點,我還在睡午覺,他回來了。我開他的房門進去問候他,只聽到嗯一聲的回答,而且是心不甘情不願硬擠出來的聲音。
我退回客廳,做自己的事。先生出差一星期不在家。最近,我對「空巢期」開始有點體驗了。後來我請他先做功課,他不止不聽,還用很難看的臉色和語氣叫我不要煩他。
直到晚上姊姊回家後,他才來客廳,整個人才有一點「活過來」的跡象。
第二天早上十點,約了教練打網球。好不容易把他叫起床,吃好早點,整裝完畢到門口,我看孩子一副沒精神的樣子,已經看不慣了,他竟然說:「我以後不想打網球了。」
我沒說話,一句也沒說。你如果想清楚了,真的要放棄,好。但是,在這個節骨眼上說的話,我不接受。想清楚要放棄,我會成全你;想睡覺就說不想打球,我不能答應。
他整整一小時的時間都無精打采。「你今天好像僵屍。」教練說。通常遇上小孩態度不佳,我是毫不通融的。可是今天,我沒有接著再說他什麼。他已經不是小小孩了。
打完球,洗好澡,我推開他的房門想問他要不要洗澡,第一眼不見人影,等我定眼一看,他趴在地上,眼睛是閉著的。「弟弟,你在睡覺嗎?」沒回答。
進入青少年之後,常常對我的問題,能不回應就不回應。
「弟弟,你在睡覺嗎?」我蹲下來問,「弟弟,你昏倒了嗎?」
如果再不回答,我準備要伸手去看看他有沒有呼吸。還好,他微微地睜開眼睛。「你在睡覺嗎?」又是嗯一聲。
我趕緊又退出房間。
這麼冷的天氣,怎麼趴在地上睡?要睡就上床去睡,不然會生病……這些話,一句也没說。直覺告訴我,他當時最需要的,是一個是不受打擾的空間。
午飯好了,我一反常態地沒叫他吃飯。等我和姊姊吃到一半,看到他自己走出來,「吃完飯我要跟同學出去。」臉色明顯的又有「活過來」的跡象。好小子,在媽媽面前扮死人你最會,同學一叫你就馬上活了,差別待遇也太明顯了吧。
一直玩到晚上七點才回來。我的晚餐都已經收起來了。
「吃過了沒?」「煮你最愛吃的湯麵好不好?」當他吃著湯麵食,我隨口問:「今天幾個人出去?」沒回答。我不放棄地又問一次。「你現在不要問我。」
呵呵呵,這種孩子,是不是直接脫離母子關係,趕出家門就結了。
我還是沒說話。自己摸摸鼻子去看電視。
三天前,我們說好了,他要開始幫媽媽畫下一本書的插圖,答應我每天要畫三幅。我通常都是稿子好了交給編輯後,才開始畫插圖。也就是說,現在離出版的日子不遠了。插圖由不得你愛畫不畫的,它是工作,不是遊戲。
「弟弟,吃飽了,可以開始畫插圖嗎?」
「嗯,再說。」他走進房間。
工作和生活,我分的很清楚。生活裡可以通融的事,不代表工作時也可以。我坐在客廳的工作桌上,三不五時地喊他:「弟弟,來畫圖了。」等我「不畏強權」地喊到第八次時,他走了出來。他先到廚房幫自己塗了三片花生醬土司,將土司送進烤箱後,走到我的面前,在我的大腿上坐下--半年前我開始計算,每次他主動坐到我的大腿上,我都會記下當天的日期,我想知道他到幾歲就不會把媽媽的大腿當椅子。這次他坐了六十秒。
一邊吃土司,我一邊唸書稿給他聽。
「你要不要畫三個動作,一個……」我好心幫他構圖。
「我沒有問你的意見,你不用說話。」他說,手已經在圖畫紙上來回移動。
接下來的兩小時,與其說是畫圖時間,還不如說是我們倆的聊天時間。因為兩個小時他只畫了三幅,但一幅與一幅之間,我們除了聊天,我還要不斷地鼓勵和催促他畫下一幅。我們天南地北的聊著,他突然冒出一句話:「我沒有不要打網球。」喝,我也沒有說你可以不要打網球。
「我早上起床心情很不好。」他說:「不然我也不可能又回去睡覺的。」
對嘛,我就覺得你不對勁。但是你不願意自己說,我也不要問。
昨天晚上,在臭臉和臭臉之間,他提到好友「出事了」:玩過頭,跟別人打了起來,然後剛好有老師經過,所以事情弄大了。
「怎麼心情不好?是因為同學打架嗎?」我問。
「不是。」
「是因為考試考不好嗎?」我是亂槍打鳥的亂猜。
「不是。」
此時我們倆並肩而坐,他一邊畫插圖一邊說話。雖然我倆剛剛聊到整個笑翻了,但我沒敢在這時候大意,我說:「我還可以再猜一次嗎?」
因為這次我用了大腦,想到了可能的答案。
「不要。不然你猜對了,我還要騙你說不是。」
然後,「他心情不好這件事」的對話,我識相地結束。
孩子對於父母的關心,不會視而不見。有時候,只因在成長的階段,需要多一點空間。還好,我適時地「退了一步」。沒有因為「怕小孩變壞」,而強求小孩時時刻刻都要是好孩子。青少年,有自己在意的事,即使父母覺得孩子大驚小怪,但是他們就是在意啊。在外面已經不如意了,如果回家後還要應付父母,不是太辛苦了嗎?
管教孩子,我說過,不能算了。但是,如果面對的是青少年,問題只是臉色難看了點--算了。久不久提醒一次就好,其他時間,吞下去。他們會有長大變成熟的一天,請放心。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