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讀者投書:蔡英文國際記者會後記》口譯是一門專業,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魔鬼的細節」 (3699)

$
0
0

文:馮丞云(C. Yun Feng,現職為西班牙文/英文/中文翻譯)

對於蔡英文當選後召開的國際記者會口譯掀起的一陣風潮,我有一些觀點想分享。

看到記者會後半場時,其實我是替這位翻譯人員捏把冷汗的,怕他做完這場就砸了招牌。

為什麼?回顧這場國際記者會,蔡英文在前半場宣讀事先寫好的稿子,由口譯人員讀英文稿。這部分表現得很不錯,講稿的英文翻譯及口譯者現場的台風口條,以及網友大讚的「嗓音」都可圈可點。

但到後半場媒體提問的時候,翻譯步調顯得有些匆忙慌亂,中間停頓結巴的部分太多,聽起來不太流暢,最後倉促結束令人傻眼。當下心裡有一種「不忍太專心聽」的感覺,後來口譯身份曝光,原來是蔡英文團隊裡國際事務部的副主任,那麼一切都說得通了。

我猜想主辦單位直接請競選團隊內負責國際事務、外語能力好的人來擔任翻譯工作,一定有他們的考量,或許最大的因素,就是這人最了解蔡英文團隊的政策、方針、立場,也習慣處理國際媒體事務,可以避免說錯話、表錯情;當然還有團隊對承擔口譯工作者的信任和倚重。

但是,在中外媒體大陣仗的壓力,以及連日選舉累積的疲勞,加上譯者本身並非專職口譯等種種因素影響下,本就難以提供最好的口譯。

更重要的是,記者會安排幾乎完全忽略了「現場」的變化性因素:蔡英文沙啞的嗓音、同在講台上的譯者能否清楚聽到講者的內容、記者群及週邊音響和其他聲音是否能讓需要聆聽譯文的人清楚聽到等。

我想站在台上的譯者當下心裡是非常緊張的,加上不利於口譯工作的安排,多少都會對現場翻譯的表現有影響。

這稍微解釋一下同步口譯和逐步口譯的不同。

同步口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和逐步口譯(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的差別

同步口譯:

講者說話時由譯者同時進行口譯,演說的內容和翻譯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差。因此也叫「同聲口譯」。需要翻譯的聽者需配戴耳機聆聽,口譯員則配戴耳機麥克風進行翻譯。如果是僅有少數人需要翻譯,時間較短或較有彈性的場合(如法院開庭,與會人數僅有幾人的小型會議等),一位同步口譯就足以勝任;如果是大型的研討會、發表會、記者會等,則需要多組口譯員,在口譯廂裡進行翻譯。

同步口譯的優點在於不需要等待翻譯,可以縮短時間;口譯員必須有極高的專注力,通常每組口譯翻譯30分鐘就休息10到15分鐘,由另一組口譯員接替。

底下的影片是聯合國口譯員說明日常工作內容,裡面拍攝的就是上述同步口譯的情況,妮可基嫚在電影《雙面翻譯》(The Interpreter)中也有很棒的演出。

逐步口譯:

講者譯者交互發言,講者說完一段後,停頓下來讓譯者翻譯。由於講者可能會在講完一大段後才停下來,譯者必須專心聽講者的發言並做筆記,以免遺漏掉重要的段落。例如底下這段歐巴馬與伊拉克總理馬里奇的記者會影片中,歐巴馬足足講了6分多鐘,到影片6:13秒才由口譯員進行翻譯。

對講者來說,等待翻譯的時間正好是發言或提問間的緩衝時間,但對譯者來說,必須在全場關注下進行翻譯,同時可能還得面對現場的突發狀況,需要極佳的臨場的抗壓性和反應力。

本次蔡陣營勝選國際記者會後半場的媒體提問,即屬於逐步口譯。

專業口譯員的事前準備:

無論擔任同步或逐步口譯,在理想的情況下,一名專業口譯員決定是否接下工作時,會先考慮到自己是否有過相關的學經歷,例如以本次的勝選國際記者會來說,擅長國際新聞的譯者一定最容易上手。有翻譯過其他產業大型發表會的譯者,就要花較多時間熟悉政經語彙和蔡陣營的立場。若是慣於處理科技、理工或不相關領域的譯者,恐怕花的時間更多,有些謹慎的譯者會婉拒。

在確定接下工作後,就會向主辦方詢問整場活動的流程,並且積極參與事前準備。比如說會請求主辦方提供會議相關資料、詢問是否有稿或大綱、譯稿/大綱與主辦方事前比對、是否需與主辦方將會議流程走一遍等,此外還要充實與這次會議相關的知識和詞彙等。

譯者平時的功課就是多方累積知識,但每位譯者擅長的場域不同,事前準備時間也不容易精準量化,從幾天到數週都有可能。

專業的口譯在上場前一定會做好功課,該說該做、可說可做的事情是不會弄亂的。一場約莫一小時的記者會,事前花的準備時間說出來只怕多得超乎外人想像。翻譯並不是外文好就能夠勝任的,在平時有太多的累積和準備工作要做;上台後的臨場反應,也不見得是外文好的人就能拿出好表現的。

國際的高度上缺的「最後一哩」

這場國際記者會,在翻譯的部分筆者好奇的是:為何不準備完備的耳機和音響器材?

讓講者可以專心講,不用跟譯者遞眼神、協調,後來還搶話。讓譯者可以專心譯,無須擔心聽不清楚而翻錯,事後還要去改正。讓聽者可以專心聽,專注在講者想傳達的內容裡。

何不在事先規劃的時候,就先把所有的變因考慮周全?

轉播當下,我邊聽邊跟幾位網友交流,聽到許多「口譯好厲害」、「記者會好有國際的高度」等的評語。考量到譯者並非專業人士加上現場硬體因素,口譯真的表現得很棒。

但是在「有國際的高度」方面,我看到的,是團隊在事前規劃上有想把記者會辦好的企圖心,但是小英團隊可惜還差了「最後一哩」。

魔鬼藏在細節裡,正是對這些細節的瞭解和掌握,區分了專業和業餘的區別,進而影響最終的成果;尊重專業才能真正達到「國際的高度」。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