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Yahoo】未來Family:德國婆婆教會我:「家人,就是什麼都能講!」 (3486)

$
0
0

文/凱若媽咪(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我有一個很厲害的德國婆婆。

她有兩段婚姻,幾乎是一人獨自帶大三個願意且能夠獨立生活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很堅定、良善的價值觀,這當然不是她真正厲害之處。在與她相處三年多的時間裡,婆婆讓我驚訝的是,她做到了每個母親的夢想:她的每個孩子們感情都非常地親密,就算他們有不同的父親。而我總是可以深深感受到,三個孩子都視母親為「最好的朋友」之一,除了很隱私的話題之外,家人間幾乎是無話不談。

我想用幾篇文章寫下對我德國婆婆家庭教育的觀察,這或許不代表所有的德國家庭,但的確給了凱若很多新的觸發與反思,當然也影響了「凱若媽咪的教育實驗」囉!

初訪德國,一開始讓我感受到文化差異的是他們家人彼此之間的「直接」,尤其是在每天的餐桌上。倒不是說他們會批評彼此(他們鮮少這麼做,多半是對對方的行為開開玩笑)。他們的直接,是每天餐桌上對於「所有議題」的討論,甚至可以說是「激辯」,每次當熱血地辯論完一個議題後,大家又開開心心繼續吃飯和開玩笑。

一開始聽到他們針對「德國的社會福利」展開辯論,我整個人都快吃不下晚餐了,一直猜哪個人會翻臉……因為他們的「辯論」不只是知道彼此意見不同而已,而是一邊pass 晚餐,一邊提出正反面的例證,甚至是數據,實在是很「紮紮實實」的辯論賽啊!

家裡很明顯的,有人偏右派,有人偏左,不過如果對方提到的確是正確的論點時,另一方也會表示同意,然後再提出「Aber......」(但是......)的論點。為了讓我聽懂,他們還很努力地翻譯或是努力用英文對我說出自己的想法,眾人依舊大啖美食,我卻已經因為辯論內容實在夠硬,覺得有點食不下嚥。

激辯中,他們總會夾雜著一點對對方開的玩笑,所以如果從窗外看著這桌人,可能還覺得他們在聊生活趣事,談笑風生。當然,他們也會想聽聽我的想法,但是在這樣的氣氛下,實在很難「客套」地雙邊討好,只能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論點提出。

或許是習慣如此了,所以他們對於怎麼說出與對方不同的意見,態度與口吻都非常自然,我倒是練習了幾次,在被我家德國人引導了幾次之後,才脫去言語中在「江湖」中打滾訓練出來的圓融(圓滑?),漸漸習慣直接表態。他們常說:「家人,就是什麼都能講!」

我家德國人後來告訴我,他因為我決定要暫停學業,搬到台灣和我共同生活一年,他的家人─特別是媽媽,其實是非常反對的。他們不認識我,不知道台灣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只能想到的就只有遙遠的距離以及對未知的恐懼,媽媽尤其有更多的擔心。他們當時也針對這件事,舉辦很多天的「餐桌辯論」,雖然每次都還是各持己見,我家德國人仍然堅決要搬到台灣。

隔了幾天,只見他媽媽拿著一疊上網做的功課,包括台灣的介紹、怎麼順利拿到簽證……等,遞給我家德國人。

之後凱若到了德國,有次與婆婆聊到過去這件事,我問她當時會不會對我或兒子生氣?她說:「他已經成年,我也已經跟他表達過我的意見,他做出的決定,我一定會支持他,而且我『應該』要支持他。因為家人就應該永遠做你的back up,不管意見相不相同。」

越來越瞭解這家人,才更明白這是母親的智慧。因為子女知道,不管意見是否相同,媽媽永遠會用一切行動幫助你,做你的支柱,所以孩子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會誠實告訴媽媽,就算知道媽媽不一定會贊同,但她總是會支持你、支援你。

在這家人的話語中,沒有「去了就不要回來」,沒有「你在我的屋頂下就要照我的方法做」,沒有「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多」這些話。婆婆說:「當然這樣講比較容易啊!很多時候我也想要這樣跟他們說,簡單多了(笑)。但我知道這樣只會讓他們不願意跟我說實話,而家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坦承』。意見可以不同,但彼此要誠實。但誠實需要環境。」

最近其中一個家人遭遇了婚變,他第一時間告訴的對象就是母親,而一家人的溫暖也讓他很快地擺脫負面情緒,迎接一個很快樂的新年。他對媽媽和家人無須隱瞞任何事,家人知道這些事,對他也不是壓力和質問,而是支持與相挺。我很希望,女兒第一次失戀,也能第一個打給媽媽呀!

誠實,需要環境。我希望我能給予孩子們的,是一個可以說所有真話的環境,知道就算媽總是會有意見與他們不同的地方,但我永遠會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現在聽到餐桌上的激辯,我不再吃不下飯了,有時還會參與幾句呢!

延伸閱讀:沒有標準答案的德國家庭作業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