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thenewslens.com/images/bg.png)
文:何桂育
這兩天看到台灣吵得不可開交的藝文新聞,是故宮南院十二生肖獸首的贋品為公共藝術的事件。原本我只是把它當成一齣超現實的荒謬劇在看,剛好新年第一天看到有關羅浮宮阿布達比分院今年要開幕的新聞,就忍不住想到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位於台灣的故宮。
故宮南院獸首事件發展至今,政治、潑漆,甚至潑漆人的私人照片都被拿出來討論,似乎離題太遠。回歸到「世界五大」博物館的高度,我們該討論的是故宮該不該展示或收藏贋品?還有贋品是不是公共藝術?
當問題這麼簡單地擺出來時,我想大家的答案都很清楚,也無需再多做爭議,所以今天的問題在於故宮博物院到底有沒有它「世界五大」該有的高度和專業度?而故宮自己本身在政治角力間,似乎也從來沒有嚴肅看待過這個問題。
從我現在身處蒙馬特的家,到巴黎市中心的羅浮宮只有3.5公里,13分鐘的車程。持有法國的藝術家證進入羅浮宮參觀,既不用門票也不用排隊,因此偌大羅浮宮是我們常常去參觀的地方,一次看一個展廳、一個時代或一個主題。
而今天羅浮宮會吸引我們一去再去,或來自世界各地排隊觀看羅浮三寶的原因,都是它豐富的收藏和世界級美術館的高度與專業的策展,而羅浮宮也不會製造出kuso版的蒙納麗莎或勝利女神玩偶做國寶娃娃。
小時候的國中在故宮旁邊,常常在老師請假時,就叫學生們去故宮參觀然後寫報告。以前的故宮展示豐富,但是展出文物晦澀難懂,因此我不反對近年來故宮在推廣上所作的努力。但同時我也不覺得故宮降低格調與高度kuso或卡通化這些文物,才能達到親民、推廣或教育的目的。
我們一直在說一個博物館的格調與高度,這裡我把羅浮宮阿布達比分院的一些爭議與歷史跟大家說說,在法國也曾經發生博物館爭議,但不是在贋品或搞不清楚什麼是公共藝術上。
2007年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決定將其首都阿布達比的好運島(意譯,島名為Saadiyat)打造成一個文化島,於是找上了法國尋求協助,雙方訂定一個長達30年的合約,由法方協助規劃此島,島上的博物館也命名為羅浮阿布達比。
島上的硬體設備預計有三個美術館建築與一個展演廳,由法國當代的「建築之光」——Jean Nouvel所設計。在軟體上,30年的合約裡,由法國負責籌劃策展。在博物館開展的第一年,將由法國出借300件文物,第二年出借250件文物,第三年出借200件文物,以此類推。此外在合約的前15年,法方必須借展四次,合約最後的目的是法方必須幫助阿布達比完成自己的收藏。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投資了8300萬歐元(約台幣30億)在初期建築上,未來30年也預備了10億歐元的資金在策展、收購文物上。法國方面,羅浮宮和其他參與本案的單位都將受惠,法國甚至還為此案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
這個聽起來對法國非常有利的案子,在簽約前就造成法國國內專家學者的抗議。帶頭的是前奧賽美術館館長、畢卡索美術館館長等人,在《世界報》上與法國五千多位藝術史學者、專家與策展人聯名抗議。對前奧賽美術館館長來說,在阿布達比興建羅浮,等同於在沙漠中的拉斯維加斯興建羅浮一樣,是美術館從業人員嚴重的職業道德錯誤。
是什麼樣嚴重的職業道德錯誤,讓法國學術界五千名學者、專家、策展人這麼憤怒?原來羅浮阿布達比的興建,在未來將造成法國博物館、學者專家們的道德矛盾。
這個道德矛盾來自於專家們原本是為自己的國家工作,以自己的專業建議博物館收購文物。但是在合約簽訂後,他們也必須提供阿拉伯大公國同樣的專業服務。而博物館間本來就有競爭,在建議收購文物時,法國的財力絕對無法與阿拉伯大公國相比。此外,根據阿拉伯大公國的法令,這些文物都將屬於阿布達比酋長的個人收藏,而不是法國的國有文物法令。
最後法國還是在吵吵鬧鬧中簽下了這個協定,畢竟這背後有太大的經濟利益考量,未來30年的法國博物館和專家學者們就靠阿布達比供養了。而博物館工期延宕至今,原本預定2015完工,目前看來要今年才能開幕。
我們今天吵著故宮南院的贋品,不可否認這中間有很大政治因素。但是在政治之外,台北故宮似乎沒有思考到自己「博物館」的專業角色啊!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發表於作者臉書巴黎不打烊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