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各大媒體皆用斗大的標題討論,(編按:中生嗆台灣總統抽籤就好 李登輝神回)李前總統到成功學演講的過程中,遭到陸生嗆說「為何不用抽籤」來決定總統就好的消息,引來許多台灣人關注。但事實上,這則新聞出來後,又遭到現場聽演講的成大同學打臉,直指「報導與現實根本有所出入」,根本沒有所謂的陸生嗆李前總統的情形發生。
從以下例證,就能說明現場真正的樣貌是如何。
「台灣這麼小,領導者不專制怎麼行,這樣也避免選舉麻煩,以後抽籤決定就好。」– 摘自《蘋果日報》
「諷刺台灣這麼小,領導者不專制怎麼行,這樣也避免選舉麻煩,以後抽籤決定就好。」– 摘自《自由時報》
但事實上,陸生在場的提問是(以下為逐字稿):
李前總統,我是來台的陸生,我有個問題想問你。
您剛剛提到說,中華民國現在的中央政府太過於中央集權,但是,一般國家比較小的話,如果中央政府不是很集權的話,那中央政府就沒有甚麼存在的意義了。
也就是說總統可以不選了,就選地區首長,然後每年輪著抽籤抽一個地區首長,當虛位總統就可以了。您覺得怎麼樣?
(那媒體報導的:諷刺台灣這麼小、避免選舉麻煩、以後抽籤決定就好,跑去哪裡了?)
而據呂秋遠律師的說法:
這個問題可以簡化成「台灣地方小,總統抽籤就好」,這樣的提問嗎?
這位中國籍的學生,明明就是在詢問台灣聯邦或邦聯制的可行性,而且是因為李前總統提到中央政府太過集權的問題,這樣的問與答,都是符合演講主題與禮儀的,但是媒體在報導時,為了某些目的,卻簡化成仇視中國學生不懂民主,這樣會不會有違報導的本質?
當然,我很好奇寫這篇報導的記者,有沒有在現場。如果在現場,那就是刻意不實,如果沒在現場,那就是暗示每個人都可以自稱為記者。
緊接著,李前總統要回覆時,是用台語發音,但陸生表示:「聽不懂、說國語」,在媒體的書寫下是這樣:
李登輝聽了之後,原本要用台語回答,竟又被中國學生要求,是否用「中文」回答,此舉換來更大噓聲。— 摘自《蘋果日報》
李登輝聽了之後,原本要用台語回答,不料卻被中國籍學生嗆,能否用「中文」回答,換來更大噓聲。– 摘自《自由時報》
很明顯的,兩家媒體的內文除了差不多以外,立場都是一致的。但一位在場的成大學生,撰文表示,她認為這名陸生希望李前總統用「中文」回應並非出於惡意,是他真的聽不懂。而從媒體的說法,與現場成大同學說法的一對比下,更是顯得媒體渲染與加油添醋能力,讓這名陸生的性格與立場,變得格外「鮮明」。
這名撰文反駁媒體報導的陳同學,也表示,當下聽到陸生的問題時,也不太能理解陸生的想法,但她可以理解的是,這名陸生所提出來的,不是在講中國的體制,而是一個他對政治新的想像。而李前總統的回應,也確實讓人激賞:「台灣只有民主沒有極權,政府為了人民存在,為了服務存在。」
但想不到在演講後後,這名陳同學遇到了老師,聽見了陸生緊張地向老師反應表示:「他的問題不是那個意思,很怕被網路霸凌。」而這名陸生也解釋,他想表達的事情是,若中央與地方分權,如同李前總統在演講中所說——會產生因為執政長官政黨不同而有所偏頗,那是不是該讓民選回歸地方,中央政府則再由地方輪流抽籤決定就好。
雖然台灣以多元聲音自詡,但一遇上「中國」、「陸生」,就會出現一面倒的聲浪,在 PTT 八卦板、新聞留言裡,罵聲不斷:「這個 426 到底來台灣幹嘛的啊」、「__ 生來亂三小 不爽就滾回去」、「很標準的當狗習慣了,覺得當人很奇怪」。各種謾罵、甚至污辱性的字眼都出現。
或許在媒體的解讀下,我們看見的視野,就是已被扭曲過的資訊,但要在謾罵、指責前,不妨先多想個幾分鐘:「我看到的資訊,是真的嗎?」還是台灣現在的閱聽者們,只要看見「中國」、「陸生」這幾個關鍵字,就拚命開罵?若只能用醜化的方式去理解彼此,台灣與中國的雙邊關係將會永遠陷入無解。
以下為李前總統與陸生對答的實況影片: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