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為什麼馬來西亞僑生都會說中文?大馬留台生向我們介紹馬國的華文教育體系 (10285)

$
0
0

文:Eric Wong

台灣人最常問馬來西亞留台生的問題之一,是馬來西亞人為什麼會說中文?

根據馬來西亞官方數據,2014年華人人口為660.1萬,佔全國總人口的21.9%。許多出生在華人家庭的馬來西亞華人,從小就處於講中文的環境之中,筆者便是其中一人。因此,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的母語不是馬來語及英語,而是華語。

除了家庭因素,學校教育也是語言的重要培養場所。其實,馬來西亞華人的中文教育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除了兩岸三地以外,馬來西亞是唯一擁有小學、中學、大專完整中文教育體制的國家。不過,基於歷史與民族因素,馬來西亞政府對華文教育仍採取限制的政策,華文教育在該國終究是敏感的議題。

筆者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家庭中,既不是馬來人,也不是中國人(前者是民族;後者是國籍)。這樣的家庭背景下,理所當然地選擇了中文教育體制。不過,馬來西亞華人在升學過程中必然會體會到的瓶頸是,其管道已越來越狹窄。

仍被納於公立體系的華小

在馬來西亞,大部分的小學都是公立學校,分為國民小學(馬來語:Sekolah Kebangsaan)及國民型小學(馬來語:Sekolah Jenis Kebangsaan)兩種,另有少數的私立小學。

目前政府小學分成三個源流,即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國型小學(簡稱國小)、以華語為媒介語的國民型華文小學(簡稱華小)、及以淡米爾語(Tamil)為媒介語的國民型淡米爾小學(簡稱淡小)。這三種源流的小學雖然教學媒介語不一樣,但都採用共同的課程綱要,而且馬來文與英文都是華小與淡小的必修科目。

其實,在之前還有以英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英文小學(簡稱英小);不過在《1967年國語法案》通過後,英小就於70年代中期全部被改為馬來文為媒介的國小或華小。

馬來西亞目前共有1296間華小,在籍學生約60萬人,其中有小比例是馬來裔與印度裔,而絕大部份華小是在1957年馬國獨立前由華社出錢出力創辦。一般的小學,全部經費都由政府完全資助,但部分華小,政府只撥行政費用,因此許多華小必須通過募款來湊集學校經費。

長期以來,華小面對的主要難題除了經濟發展受局限,最缺乏的是合格師資。根據內閣規定,華小一、二年級的馬來文教師須懂得雙語,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可由主修馬來文或英文的不具華文資格教師教課。雖然教育法令闡明,華小教師和掌校者必須具備華文資格,但教育部卻委派不具華文資格者任華小高職。因此,在全國1289所華小當中,至少有766名不具華文資格的教職人員(包含校長、副校長和教師)。

此外,《1961年教育法令》第21條(2)還授權教育部長可以在適當時候下令將國民型小學改為國民小學。其中,《1961 年教育法令》建議不給予華文獨立中學津貼一事令華社感到非常不滿。

不過,基於中國的富強,中文成為現代交流與溝通的重要語文。經過重新考量,馬來西亞政府對待華文教育的態度稍有改變,《1996 年教育法令》也無類似《1961年教育法令》授權教育部長將其他源流小學改為國民學校的條文。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國家拒絕資助的獨立中學

馬來西亞中等教育體系分為兩種類型中學:一是國立中學,一是私立中學。前者的教學媒介語是馬來語,中學時期的中文教育皆屬於後者。部分國立中學雖然也有華文的科目,但皆屬於選修科,課程深度也有所限制。

國民中學初中學生修畢四年課程後,按規定須參加一項初中評鑒考試(PMR),主要評鑑學生的資質和技能。PMR的成績將作為升高中的標準。不過,教育部計畫取消PMR,而以校本評估試方式來評鑑學生的能力。

從1993、94學年起,凡參加過PMR的初中畢業生將自動升上高中,接受兩年的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採用「適能分流制」,它將以PMR的成績把學生分入理科組、人文組或技術職業組。在兩年的高中教育後,須參加馬來西亞教育文憑成績(SPM)考試以作為結業。

如果想要確保能進入國立大學,必須先修讀兩年制大學預科(大學先修班)課程,並考取馬來西亞高級教育文憑(STPM)當作報讀大學的學術憑據。

馬來西亞的中等教育雖由政府主辦,但有一小部分中學是由私人成立與經營的。這些學校統稱「私立學校」,類型共有普通中學、華文獨立中學、商業學校、技術學校及國際學校。私立中學在經濟上未獲政府津貼,辦學經費來源都由學雜費和社會人士捐助。

在《1961年教育法令》的實施下,華文中學在馬來西亞獨立後就全被改為國民型中學,教學媒介語被改為馬來語,而所有拒絕改制的中學將被定義為「獨立中學」,且同時完全失去政府的經濟資助。

基於馬來西亞華社堅守母語教育的精神,部分拒絕改制的中學亦成為現今以華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獨中」。因此,除了學生要自行繳交學雜費,校方也需時常對外募捐,以維持學校的日常開銷。

根據統計,2004年馬來西亞的獨中共有60間,學生人數達53005人,華人以外的族群比例上則較華小低許多。這也許是涉及高等的基礎知識,使用自身母語能較易吸收;又或者必須繳交學費的門檻,使得許多父母傾向把小孩送至免費的國立中學。

一般來說,獨中的學制是三年初中以及三年高中。在畢業之際,則需考獨中統一考試(UEC),其水平普遍被認為在「略低於STPM而高於SPM」的位子。

而台灣、新加坡、中國、日本、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的大學,皆承認統考成績。其中包括國際知名大學:國立台灣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清華大學東京大學香港大學愛丁堡大學等。

不過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卻不承認統考,換句話說,獨中的學生無法以統考的成績報讀馬來西亞國立大學。該限制也是華社認為政府打壓華文教育的根據之一。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吉隆坡循人中學(獨中)舉辦揮春比賽。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入學門檻超高的公立高等教育

大學方面,目前馬來西亞境內共有20間國立大學。這些大學都由教育部大學中心單位於每年政府考試成績放榜後,舉行一次聯合招生。政府規定,凡STPM符合一定資格條件的學生都可申請進入大學;至於SPM成績優異者,也可申請學士文憑課程。

不過,佔全國總人口22%的華人在升大學的管道受到「歧視性」政策—從固打制(民族配額)到績效制,造成華裔學生被錄取的比率從早年超過30%下降到近期的19%。即使被錄取,也往往會被分配到不是自己選擇的科系。這些因素皆導致國立大學的華裔比例普遍不高,許多華裔學生選擇了半官辦學院與私立學院就讀。

1968年,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提出創辦「拉曼學院」的建議,並獲得政府的批准。學院於1969年2月正式成立,並於2013年5月升格為大學學院。這是一間半官辦的高等學府,其辦學經費一半由政府負擔,另一半則由學院理事會負責。該學院為獨中畢業生選擇的主要目標之一,每年錄取各科系學生約4000名。並以馬來文和英文作為教學媒介。

至於華文私立學院,上世紀末,則有三間學院分別設立在南馬、中馬及北馬,即柔佛州南方大學學院雪闌莪州新紀元學院以及檳城韓江學院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馬來西亞思特雅大學(UCSI University)上課情形。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在政府的限制之下,由於沒有以中文為媒介語的國立大學,許多獨中畢業生便選擇到台灣的大學就讀。

根據中華民國教育部統計,2013學年共有5245名馬來西亞僑生在台灣接受高等教育,較2007學年成長了73%,是全球最多在台僑生的國家。此外,台灣各個大學普遍具有完善的馬來西亞同學會,相互照應,且從每年的大馬運動會便可看出馬來西亞留台生的規模甚大。

馬國華文教育的未來

筆者認為,馬來西亞的中文教育體系最大的問題出現在中學與大學,從上文中可明顯看出馬來西亞華人在求學過程中,待在中文教學環境的時間是越來越少的。

眾多的留台生更表示,如果馬來西亞華人想要得到良好的中文高等教育,就必須遠渡重洋負笈求學。

近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兩岸三地使用中文地區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中國的崛起,使得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學習中文的熱潮;而馬來西亞在各方面也作出了相應的改變。1974年馬國即和中國建交;教育政策也漸趨開放,除了准許更多大專院校開設中文系之外,還允許國立學校開辦中文班。

隨著中國的強大,東亞的國際語言很可能轉變為中文。筆者相信,隨著這股趨勢,馬來西亞政府在未來應仍會對華文教育保持支持的心態。

參考資料:

筆者的馬來西亞觀察系列: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士範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