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中國時報】另一種凝視-零下47℃的悲劇 (2619)

$
0
0

高雄氣爆19天了,檢方還在從各方追查真相。現在,追查的重點似乎是涵管工程、石化管線、管理人是誰等。在檢方公布真相之前,我想從一個曾採訪過石化工業區的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說明我所認知的「真相」。

先說28年前採訪經驗。當時林園工業區知道我們來採訪,非常緊張,特別通知各石化工廠小心,莫排放汙染,莫出差錯。偏偏當天傍晚,工業區有10層樓高的廢氣燃燒塔突然間轟然一聲巨響,一條巨大火龍,以10公尺以上的高度,沖向天空。火舌之大,可以照亮整個林園周邊鄉村。

次日,我請教工業區管理中心,他們說是因為突然跳電,導致冷凝系統出問題,而某些石化原料得維持在零下幾十度,才能保持液體狀態,冷凝系統跳電,溫度上升,那些液體突然變氣體,如果不立即燒掉,會變成廢氣,汙染這個地方。所以那燃燒塔雖然燒得很難看,讓老百姓很不安,卻是有保護作用的。

我於是問,那如果出了事,有沒有疏散措施,他回答,有疏散計畫。問他有沒有演習,他說:「嗯,這個,不太好,會引起居民恐慌。」

回到高雄。當天所運送的丙烯,正是此種石化原料。丙烯要維持在零下47℃,才能保持液態,一旦超過,就變成氣體。當天榮化要華運通過管線,把丙烯傳送過去,但未收到。這表示可能有問題。而8點40分,據報導,二聖路和凱旋三路口,就發生「瓦斯外洩」。

但依照後來的結果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丙烯而不是瓦斯。丙烯的外洩,可能是管線破裂造成。可是,丙烯的沸點,請記住,是零下47℃,所以它釋出的氣體,至少在零下十幾度,它必然造成周邊空氣中水分子的凝結,所以周邊會呈現白霧狀的氣體,就不奇怪了。

這便是為什麼報案的居民會說是瓦斯的道理。

而瞬間由液體轉氣體,造成空氣膨脹,而發生氣爆,引起下水道人孔蓋的爆飛,也是必然的。但關鍵是,這些氣體如果是在一個封閉的管線裡,突然轉氣體,就可能如林園工業區那樣,由一端的出口爆出而加以燃燒掉,那就沒問題。但問題是它與地下涵管連結,於是這些洩出的丙烯氣體,就隨著涵管四處流竄。

事實上,8點40分有瓦斯外洩報案之後,那些冒出的白色氣體如果受到注意,就不會發生悲劇。但沒有人有警覺,沒有人注意這是化學原料。於是那些白霧繼續被當成瓦斯,而找來消防車。可是,消防車無法對付丙烯,消防局很盡責,看著白霧又憂心它會變成火災,於是只能採取原始的方法,叫來更多消防車,灑水、灑水、再灑水。但這當然是無用的。

悲劇依舊發生。因為榮化竟要求華運繼續加壓供應丙烯,於是破裂的管線突然大爆發,所有丙烯液體瞬間變成氣體,地下涵管再也無法支撐,立即沿著涵管氣爆,那些人孔蓋當場爆飛上天。而各種瞬間的衝擊,可能造成火花,於是引爆了丙烯,大燃燒就這樣開始了。

最可憐的,是站在第一線的消防人員,消防車被炸飛,消防人員傷亡慘重,卻無人知道自己對付的是危險的石化原料,只當它瓦斯而盡責處理,而高雄市的環保、公安管理者,竟無人有專業反應,這是致命的誤判。那傷亡,其實是死於無知與誤判。

而造成誤判的結構性原因是:有石化業卻沒有專業的管理能力;有遍地的涵管卻缺乏演習;為了避免恐慌,刻意忽略等。這是長期以來石化業的一貫思路。至於涵管是誰所建,有無包庇,誰來管理等,當然都有責任,但那當下的誤判,那關鍵的3小時,那榮化要求華運繼續輸送的命令,高雄市的疏失,實在是太致命了。

現在更重要的是避免悲劇的重演。現有報導中所忽略的是丙烯(以及石化原料)的特性,以及石化原料管理該有的制度與規範。缺乏這些認知,只在硬體工程上打轉,是不夠全面的。這才是讓人最憂心的地方。(作者為作家)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