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bw.bwnet.com.tw/image/pool/2015/11/62426a4853c4e6aaa89908962d099ba0.jpg)
我的外甥女今年14歲,她對我們在台灣的生活很感興趣,話題常圍繞台灣究竟怎樣怎樣,當我反問她學校功課怎麼樣、有沒有新的暗戀對象時,她忽然歎了一口氣…「哎呀,最近可真忙!」
我嚇一跳,我以為荷蘭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快樂、最沒有壓力的。難道這個對荷蘭小孩的刻板印象是錯的嗎?
外甥女跟我分享了她一天的行程。 她早上7點起床,8點出門,要騎腳踏車到5公里外的中學上課,一個禮拜總共上31個小時的課。除文理科的重要科目(像數學、物理學、化學與生物學)外,還有歐洲幾種重要的語言,以及體育、藝術課程。
比較特別是,每個荷蘭中學生都要學4種語言,除了3個小時荷蘭文跟4個小時的英文之外,每個禮拜還會上兩個小時的德文與兩個小時的法文。我外甥女因為比較會念書,所以學校還幫她安排兩個小時的拉丁文與兩個小時的古典希臘文。理由是:荷蘭地小,依賴國際貿易,許多工作都必須跟「外國人」溝通,需要透過學習語言,建立更開闊的世界觀。
她每天大概3點或3點半放學,再騎5公里的腳踏車回家,雖然聽起來好像很早下課,但是老師會安排需要兩個半鐘頭才能完成的作業,並不輕鬆。
父母會檢查她的功課嗎?不會。父母相信她會自行完成,老師也沒有特別嚴格。反正要是偷懶沒寫功課,總會反映到成績上,只要成績有下降的趨勢,父母與老師就會督促她的學業進度。
中學的考試其實蠻多的,每科一個章節教完後,一定要大考和至少一次小考。
每一年有3到4次的「大考週」。那一週她完全不需要上課,一週就考11個科目,可以說是中學生活壓力最大的時間。
不過,那麼多考試也有一個好處,因為每次考試只佔總成績很少的比例,一次考得不理想,對總成績影響不大。也就是說,荷蘭中學生常常考試,但是也給他們很多「考好」的機會。
她每個禮拜一晚上會去足球俱樂部練球一到兩個小時,然後週六一定會踢比賽,花半天的時間。每個禮拜有一個晚上要上鋼琴課,禮拜三晚上全家則會去教會禮拜。
另外兩天晚上就算是自由時間了。
聽完她的日常,我有幾個感想。第一:我外甥女真的蠻忙的,學校上課與作業幾乎用光她白天的時間,所有休閒活動都要等到晚上;台灣的小孩也很忙,但晚上都是忙著補習,不太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
第二,大人要給孩子足夠獨立的空間,讓她「負責任」。外甥女不只是自己騎腳踏車到學校,父母親或老師也相信她會自己完成她的功課。台灣的父母比較會盯孩子寫作業,或是外包給安親班盯小孩寫功課,好像沒有大人盯著,小孩就無法自行完成一樣。這樣的結果,可能造成小孩「是為了給父母交代」才寫作業的錯覺。
最後,她的生活不只是圍繞著學校,其它活動也扮演了重要的教育功能,例如足球俱樂部讓她培養體力與身體協調,而教會的活動不僅為了宗教信仰,也有社交的目的,在荷蘭,學校是重要的學習場所,但不是學生唯一的教育場域。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