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讀者投書:請給台灣年輕人多一點「離開」的勇氣,不要一直想「撐過去就是你的了」 (4535)

$
0
0

文:張家哲(參與過四間不同階段的網路創業公司、兩間公部門。熱愛音樂表演,業餘自修經濟學)

細數這五年,風起雲湧的臺灣經濟有感衰退、食安崩壞國防布與驚動世界的學運、中國崛起、無黨籍素人當選天龍國市長等,無一不是撼動人心的歷史性事件。

在這過程崩壞的,除了政府的信譽,更是臺灣的自信。人們不再如此肯定共產黨的落後與臺灣的民主,當對岸終於啟動了龐大的經濟火車,領著整個歐亞大陸前進;當對面的工廠吸收了原本臺灣大多數的訂單;當對面開始唱起中國人寫的歌,而不再追捧臺灣明星;當康熙來了即將停播,中國好聲音壓過星光大道;當吳宗憲在半世紀金鐘獎舞台上,說出人們不想聽見的事實。

氾濫的細節檢討,成就了什麼?

我想我能理解,馮光遠在跟吳宗憲辯論時支支吾吾的的背後,只是想辯解:「臺灣沒有這麼不堪,都是你們思想不夠正面。」卻沒有底氣敢直接說出來,因為他理智上也知道,上一代的臺灣,不能解釋這一代的臺灣,情感上卻無法平衡。

這矛盾的情緒不只是馮光遠有,基本上充斥著每一篇新聞、每個社論、PTT八卦版。一方面接受臺灣現況差勁,卻也無法容忍任何人批評臺灣,只是不斷地找代罪羔羊,放上木樁燒了,祈禱從此臺灣就能一帆風順。

同時,這矛盾也讓我越來越不知道怎麼看待現況。臺灣的沉淪不是一兩個女巫造成的,但又怎麼能確信所謂專家開出的處方籤鐵定見效?而不是後遺症更多的特效藥?

平心而論,無論是民間公司,甚或公家單位中都有著十分優秀,負責任的人。

有加班加到地老天荒的公家單位,當然也會有瀰漫著退休氛圍的民營企業。一味批評公職不僅不合理,更只顯示發言人沒有就事論事的能力。(同理也可以套用到勞資對立的論點,但這就不在本篇討論範圍了)


不爽不要做,真的很難

我發現最大的問題在於,一個組織中「不爽硬要做」的人員比例多寡。

不是每個新鮮人一出社會就打定「我要擺爛」的主意,多數是因為遇上不喜歡的工作內容或氛圍,漸漸磨損了熱情,慢慢成為行屍走肉,最後變成每天念著「這就是現實社會啦」的人。

一般而言,遇到不喜歡的環境,走就是了,但在臺灣社會並不能接受這樣的人。彷彿只要一認錯,這人就是沒耐性、沒忠誠、沒能力。

或許會有人辯解,都是為了一口飯吃,但老實說,只要是認真工作的人,很少人是離開現在的工作就會餓死的,尤其是在年輕力壯的時候。實際上都是來自社會,或自己給的心理壓力,導致許多「不爽硬要做」的人產生。

而這種「不爽硬要做」的人,就成了因循苟且的社會殭屍。不是說這些人能力一定很差,相對的有些人能力很強,但並沒有把事情做好的心。對他們來說,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有錢休閒。(正如同起床的目的,是為了再躺回去一樣。)

出社會的新鮮人一定聽過前輩這樣告誡:「再撐久一點,就算要離職也要撐到三個月/一年/兩年/三年,讓自己履歷好看一點。」或是「去大公司/外商洗一下履歷,對你很有幫助。」再不然就是「凡事要忍著,等你撐上去就不一樣了,這行業就是這樣。」

這些耳熟能詳的話如雷貫耳,然後新鮮人才終於了解,原來我們不是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工作,是為了履歷工作。原來就算是再不對勁的事情,撐久了你就會從受害者升級成加害者。

離開的勇氣,有多重要?

了解了什麼是「不爽硬要做」的人,以及社會氛圍後,再回頭來看公部門中「不爽硬要做」比例,因為近年經濟衰退,鐵飯碗仍吸引著眾多「先存活,再談意義」的人爭相考試進入。

當我們的社會歌頌著「堅毅不拔,最後終於出頭天」的故事時,犧牲的是同樣嘗試著「堅毅不拔,最後蹉跎掉自我與青春,最後心理崩潰」的砲灰。而不用多說,後者絕對佔大多數。

從小學開始,我們幫小孩定下無數「成功的公式」,有所謂明星小學、明星國中、明星高中、明星大學、明星企業、明星產業、明星職位、明星國家......,彷彿一旦脫離了這條軌道,就永遠脫離成功的舞台。當然,明星之所以為明星自有其道理,這篇也絕對不是想用無產階級鬥爭的方式打掉「明星」。

唯一想要提醒的是,給這個社會、給你的小孩、給朋友、給彼此一點失敗的空間,鬆綁成功的公式,去認同「離開」的勇氣。讓不適任者自由,讓社會流動。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