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讀者投書:緬甸華人看蔡康永請辭《康熙來了》:台灣在海外華人圈的文化影響力將越來越小 (6261)

$
0
0

文:楊恩弼(從小生長在緬甸的華人,目前在台念大學)

今天《康熙來了》這個在台灣收視率極高的節目的兩個主持人相繼在臉書中發文要退出主持。這個消息讓我這個從小看台灣綜藝節目長大的電視兒童感到相當惋惜。


【告別康熙】 我要和「康熙來了」道別啦。 我第一個當然是告訴小S,然後好好向節目老闆偉忠哥請辭。我說:我想做些改變。 節目馬上十二年了,我最感謝累慘了的工作人員,希望你們感覺值得。 這段奇妙旅程,我會永誌於心。 十二年來,有笑淚,有陰晴,相伴一場,人來人往,只是日常。 我的康熙時光,再見啦。Posted by 蔡康永 on 2015年10月15日

十年來我看了數千集的康熙來了,還記得我第一次是在中學時,從香港鳳凰衛視觀賞的。當時並不覺得這個訪談節目有什麼特別,也不知道這個節目竟然會對我以後的人生,造成這麼大的影響。

台灣電視節目對我這一代的華人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過去,華人小朋友每個週末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看《綜藝大國民》 、《TV三賤客》。 還記得每次看完節目後,隔天一定會在學校跟同學大聊昨天的節目內容,也漸漸發現,自己和同學之間的用詞用語越來越台灣化,甚至夾雜一些我們完全不會講的台語。

還記得高中時去上海玩,在逛街時,我才講一句話,大陸店員就會問我:「你是台灣人吧?」而且語氣很篤定,這讓我覺得非常驚訝,後來去了其他國家,遇到大陸人或台灣人,他們都思毫不懷疑認為我就是台灣人。

為什麼我的口音會是台灣人的國語?明明我就從未踏足這個最熟悉的陌生國家。高中後決定來台升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台灣電視從小到大對我的影響,讓我產生了對這國家的嚮往。

來台灣求學後,每次認識新的同學或新的同事,他們通常都會說,「為什麼你國語講的那麼好?」「為什麼你不像其他的僑生一樣有口音?」而我的國語發音之所以那麼「台灣」,國語比其他國的華人標準,都是因從小就看台灣電視節目的緣故,這才意識到,原來電視節目的文化影響力是如此巨大。

近年來,無論是台灣的電視劇或綜藝節目,在緬甸都逐漸式微。緬甸華人家庭的電視機裡,播放的漸漸不再是台灣的電視節目,熟悉的華視、中視、東森,都成了湖南衛視和上海衛視,曾經是看《MVP情人》 的時段,現在改看《後宮甄嬛傳》,曾經看的是《我猜我猜我猜猜》 ,現在則看《快樂大本營》 。漸漸的,年輕人之間,沒人再講對方是「俗辣」或「白目」,取而代之的是「我也是醉了」、「打醬油」等大陸流行語。

這些年來,即使《康熙》穩坐收視寶座,但社會大眾對它的踏伐聲浪從未平息過。很多人覺得這個節目傳達以貌取人的膚淺價值觀,或對有錢人的虛榮崇拜、對主持人尖酸刻薄語言的效仿。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康熙來了》這個節目絕對是台灣文化的載體,透過這個節目,讓遠在海外的我,不但學會一口讓別人無可挑剔的流利國語,還讓我知道八德路的林東芳牛肉麵有多有名、永康街有一間要排隊很久的蔥抓餅、建中和北一女是台灣第一的男女子高中、台北後車站可買到很多便宜的零食、台灣學校裡有軍人、高中生制服上要繡學號姓名。這種文化的傳播能力,絕對是一個找了日本藝人來拍幾分鐘的觀光廣告,所遠遠不及的。

它展現了台灣的文化、個性和台灣人的語言,影響了整整一代的華人。如果未來《康熙來了》因為兩位招牌主持人的離開而停播,對台灣人來說或許只是一個節目的熄燈,但對海外華人圈來說,更意味著台灣文化對華人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小。

相關評論:

▲ 關鍵評論網現在有「關鍵評論網 東南亞」Facebook專頁了,帶你掌握第一手東南亞的新聞、評論,現在就Like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