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天下】何明修:大開時代倒車的大學拜師禮 (2823)

$
0
0

在大學即將開學之際,有學校在迎新活動中安排了學生「跪拜教師」的儀式。主辦單位希望,這樣的拜師禮可以強化大一新生「尊師重道」的觀念,提早適應接下來的大學生涯。然而,這樣的安排引發網路鄉民的惡評,被認為這是不折不扣的奴化教育,從一開始就洗腦新生,剝奪他們批判思考的能力。也有不少的評論是針對儀式活動的道具安排,有些學校的拜師禮看起來就像破綻百出的時空穿越劇。學生穿著從廉價戲裝店出租來的書生袍,他們跪奉的「束脩」則是超級市場買來的豬肉乾。這樣穿著打扮比較適合的場合是萬聖節的變裝派對,而不是本應莊嚴隆重的迎新典禮。事實上,這樣荒唐的景像、缺乏質感的呈現手法,不僅帶來一場視覺災難,美學教育的負面教材,實際上也錯誤理解了當代大學教育的任務。

為什麼這樣明顯不合時宜的拜師禮紛紛在各大學校園出現?在去年大學生佔領立法院,今年高中生包圍教育部之後,或許很多教育界的衛道人士憂心忡忡,認為學生參與社會抗爭的「歪風」要遏止,學生的本分不就是好好唸書嗎?如果現在還有教育者認為,學生的校外公共參與是背離他們的「本分」,那麼我會建議他們好好讀一讀教育基本法。這項已經頒佈十幾年的法律開宗明義指出,人民是教育的主體,而教育之目的是為了培養「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等等的能力。因此,用一個威權時代所認定的本分觀點來窄化學生的自主判斷與社會關懷,就是導致教育體制更加與社會脫節。

另一個解釋這種古禮復辟的理由,則是來自於大學教授在教學現場所普遍感受到的挫折感。的確,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有主見,對於教師的敬意與尊重也不復以往。儘管三令五申,在課堂上還是有一堆學生在滑手機、傳簡訊、玩臉書,打瞌睡的情況也比之前更常見。普遍落實的教學評鑑制度帶了一項意外的後果,學生似乎轉化為某種教育商品的消費者,進行「顧客滿意度」調查,而學生所打的分數也成為教師升等與評鑑的重要指標。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原先充滿教學熱情的教師紛紛感到心灰意冷,面對看似越不受教的學生,「師道蕩然無存」、「人心不古」的感嘆,也很容易在教師群體之間獲得共鳴迴響。

然而,單單只重新強化教師的權威,要求學生乖乖上課聽講,並不能解決目前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反而因為錯誤的診斷、無効的藥方,延緩了大學及時更新其使命之努力。

大學教授權威的滑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目前資訊取得之便利性,當學生隨手就可以從wikipedia取得完整而充分的內容時,課堂講義的價值就自然減低了。在一些國家考試指定的科目,大學教師的授課方式當然不可能像補教名師一樣,純粹以考試應答為取向;如此一來,對於志在「擁抱公職、幸福一生」的學生而言,哪些課是「無用的」,也是不難判斷的道理。最後,外在的社會變遷速度比以往更加劇,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與職場上所需要的技能落差越來越大,一旦學生只以是否有助於找工作的心態來看待課程,那麼他們也不太會對於授課教師有太多的敬意。

大學教授的勞動條件同樣也產生了巨幅的變動,以往穩定的工作保障早就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沈重的教學負擔、更不確定的職業生涯。節節升高的生師比意味著,我們的高等教育吸納了更多的學生,但是教師人數卻沒有跟著等比例成長,這使得每位教師要對面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多。班級規模的增長,自然影響了教學品質。在目前,前段大學的教師面臨各種升等、評鑑的壓力,他們被迫將精力放在個人的研究,而不是教學;在面臨招生困境的後段大學,教師還得要負責招生、推銷「產學合作」,如此當然壓縮了教學工作所可能投入的心力。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大學課程不應該只是傳授特定的資訊,而是要培養一種統整知識的批判思考,一種能從諸多表面對立中找到真正關鍵的判斷能力。在技能迅速被淘汰的當下,教育者也不能只以訓練某一種能力為目標,而是養成學生一種不斷學習的態度與能力,以因應變動劇烈的社會。最後,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應被翻轉,以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來取代單向的課堂講授,鼓勵學生自發提問、自發解答,從實作中獲得知識。因此,一個稱職的大學教授應扮演引導者、啟發者的角色,而不只是灌輸知識、訓練能力。理所當然,要促成上述的轉型,就要扭轉目前「重研究、輕教學」的學院生態,也要讓大學教授獲得更安穩的工作環境。

要促使上述的轉變,需要高等教育主事者花費更多的心思,這樣大學才能更積極而正面地迎對未來社會的挑戰。相對於此,大費周章搞出一些「假鬼假怪」拜師禮,就是一種規避現實的不負責行為,將當前大學教育的危機推托給「不懂得尊師重道」的學生,而不是早就過時脫節的教育者。

更令人憤慨的是,即使是這些學生的親生父母也不會忍心要求自己子女從事這些叩首禮,除非是在人生不可避免的葬禮告別式場合。這些好好端端坐在台前,接受大學生跪叩大禮的大學教授,難道你們是比家長更疼愛這些「子女」嗎?傳統社會之所以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觀念,是因為師長有終身照顧徒弟的道德義務,如此才搭建出既父權而又互惠的恩庇邏輯。在當下,唸完大學四年,都不能保證未來會獲得符合專長的工作,然而這些大學教授居然還有臉享受封建父權的權威,但是卻不願意付出終身照顧的傳統責任。

總之,大學拜師禮不只是大開時代倒車,也是教育者的徹底失格與失職。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