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天下】顏嘉辰:論教育部食材登錄政策之謬誤──登錄的都沒問題,即使有問題也查不到 (2105)

$
0
0

因應食安風暴,教育部自去年起試辦校園食材登錄,並宣告自今年9月起,全國4千所公、私立大專以下各級學校及部分公立幼兒園,現在都已納入平台系統,一旦有食安事件發生,就能運用系統快速查詢各校食品來源。教育部綜合規劃司司長陳雪玉表示:「(原音)在這個系統平台的協助下,就是可以馬上去清查、去通報學校可以去停用,或是請廠商立即去停售這些問題食品,而且可以在2個小時之內,把一些更新的食材資料再上傳到平台。」

我們試著回想食安風暴是如何發生的?屏東鄉下一位老農夫因鄰居強冠公司的地下油廠頻頻發出惡臭,鍥而不捨的追查,竟發現有40年歷史的強冠油品收購餿水油製作豬油,根據衛福部截至2014年9月6日止統計,共有235家廠商使用強冠公司所生產「全統香豬油」,油品已流向全台食品原料行、雜糧行、烘焙、早餐店、攤商等。而鑫好油品是頂新集團的上游廠商,其油源除飼料用油還包括棕櫚油、動植物混合油及廢食用油,另外頂新製油自2012年開始進口越南的大幸福飼料油作豬油使用。最後新聞報導,包含康師傅、摩斯漢堡、旺旺、王品都捲入餿水油事件。這些事件中的廠商無一不是政府的合格廠商,甚至獲獎連連,深獲消費者肯定。

而現在教育部要求各級學校做的食材登錄工作,第一線執行此業務的包括學校營養師、午餐執行秘書、供餐廠商及公立幼兒園教師們,每天的工作是登錄食材的供應廠商及將煮好的餐點拍照上傳到登錄平台,若以學校數量計算,每天執行此一額外工作的教職員達萬人以上。此一繁瑣工作若能有效為學童健康把關,花費再多人力也值得。

但我們可以先假設,在食安風暴發生前,食材登錄制度能否有效杜絕黑心食材進入校園?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能夠進入校園的食材都必須是有營業登記證的合格廠商,所以一定合法。因此,食材登錄唯一的功能,只在於下次黑心食材再次出現時,教育部可以很快的從平台中得到數據,回答各界的質疑,告訴大家有幾所學校、幾位學童吃了黑心食品,吃了多少年,要記得看醫生持續追踨,如此而已。

但是這樣的功能在現行的制度中無法達成嗎?規劃午餐的營養師及午餐執秘可以黑心食材再度發生時,很快的在電腦中找出存檔的廠商資料,告訴上級主管相關的食材來源。但教育部竟為了「立即得到資訊」這樣一個荒謬的理由,要求每天上傳食材來源及餐點照片,甚至在幼兒園更是每天要上傳上、下午點心及午餐共三次!!

如何為校園中的食材把關,我想必須從兩個面向來談。第一,衛福部要建立有效檢驗所有市面上食材的制度,重新讓消費者信任政府認證的公信力,並有效從上游排除不應出現在食品中的原料。第二,教育部應該建立校園食材認證制度,哪些廠商是經過教育部認證的健康食材供應者,各級學校餐點就可以向他採購。而非把檢驗認證的工作下放給各級學校,讓萬名以上的教職員做同樣一件對杜絕黑心食材進入校園毫無幫助的事,甚至讓公立幼兒園教師放下課務正業,每天登錄食材。我們期待政府是有效能的,希望能從這件事看到政府思維的改變。

(作者為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教委員會副主委)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