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pinion.cw.com.tw/sites/default/files/blog_articles/main_image/images/mongastationokjpg.jpg)
萬華其實是日本的漢字,發音為まんくわ(manka),Manka是早期這一帶平埔族「凱達格蘭」原住民稱呼往來淡水河及其上游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新店溪等用來載運貨物與漢人交易的獨木舟交通工具,其音略有出入,有謂應呼為Moungar,福建漢人移民取其音,譯為艋舺(或「蟒甲」、「蚊甲」、「莽葛」或「文甲」),日治以後改為萬華,又意喻「萬年繁華」之意,乃延用至今。
1982年我進入《中國時報》服務(當年還是小毛頭大二生),社址在大理街132號。上班前、下班後,萬華成了我蠕蠕趖、尋幽探險的所在。那時候的華西街紅燈區、中華商場、龍山寺前夜市等等都還在,騎摩托車穿梭其間,點點滴滴至今仍回味無窮。
華西街的公娼、流鶯,市場裡的拳頭表演和殺蛇等,對我這位初來乍到的鄉下人一切都覺得新鮮刺激;夜市通宵達旦,好像全台北最美味的小吃都在這裡了;中華商場多數為外省人所聚集,不僅商品五花八門,我有一回觀察一群人聚攏聊天,南腔北調,許多鄉音在我聽來有若鴨子聽雷,咦?居民之間的溝通,竟然還是應答如流。
▲ 馬英九市長任內來個嚇人的「軸線翻轉,再造西區」的雙子星計畫,這就是現在大興土木的萬華車站了。(攝影/魚夫)
當然也經常會路過地標萬華車站,這座木構造建築,雖有點老舊,但結構典雅,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我後來不自量力去唸建築博士,特別到校外修了一堂鑽研台灣古建築的專家李乾朗教授的課,方知這座車站真是寶啊!李教授也在《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裡說:
(萬華車站)建於日治大正7年(1918年),台灣鐵路車站除了採行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外,最常見的是半木式或全木式構造。萬華火車站有趣的是入口雨庇使用日式的唐破風,弧形屋頂與主體的半木式木結構融合得很成熟,是罕見的傑作,可惜民國79年(1990年)因鐵路地下化而遭拆除。
不過這段文字在拆除時間上有若干出入,其實拆除時間為1986年8月,還先拆一半,半死不活的撐一陣子,1990年實為完全重建的年度。
台灣鐵路之興築雖肇始劉銘傳,但他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奏請朝廷獲准在1887年起陸續完成台北到基隆,次年往南到新竹,只是能勉強通車者僅大稻埕到錫口段,又因忙於政治鬥爭,最終辭官歸故里,新任台灣巡撫邵友濂一上台,1893年上奏,以「台灣地土鬆浮,田園漫衍,陪築不密,坍立缷形⋯⋯」等理由廢了鐵路計畫,但邵友濂說的也非全是虛言,1895年日人入台,等於全部必須重新來過。
台灣縱貫線鐵路完成於長谷川謹介之手,《維基百科》上形容他是「建設台灣縱貫鐵路的總工程師,被譽為『台灣鐵道之父』。」他在1899年受邀來台,1908年就舉行縱貫線全線通車典禮,速度驚人,1901年廢置原劉銘傳之路線,修改從台北經萬華、板橋至桃園之新線,萬華站的地位更形重要,1918年新店支線通車,萬華又成發車的起點和終點,實則本站為台北最重要的貨運站,至今仍是台北地區唯一辦理貨運行包以及托運業務的一站。
火車站的建築根據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周振綱的論文《台灣鐵路現存日治時期木造車站建築》整理成四個分期:1.日本式建築移植及重點車站建築(1899-1908)。2.構造技術修正及樣式建築(1910-1919)。3.經濟低迷的沈寂時期(1920-1929)。4.新技術及新形式的發展(1931-1941)。
在第一個分期裡,如具政治象徵與紀念性地標,如台北車站、基隆車站等皆以磚石建造,採文藝復興式風格,另一方面,為了趕工,許多車站則以「足堪使用」為優先,所以日式家屋係常見的形式。
第二分期中,萬華、桃園、板橋、屏東等站中型火車站,在式樣上則開始有別於日式家屋,屋頂呈兩段式,中央入口處則模仿日式唐破風,採和洋混搭式,或採西方半木或全木式風格,除彰顯統治權威外,亦考量南國風情的觀光設計。
萬華站如今是唯一和台北捷運沒有共通的車站,距龍山站直線距離約一百五十公尺,站內與周圍人氣逐漸滑落,車站功能亦趨式微。新站在1990年完工後,用沒幾年,馬英九市長任內又來個嚇人的「雙子星大廈」計畫,近年來計畫啓動,開始大興土木,乃塵土飛揚,但不知如何引吸人潮?難不成遊覽車載來?這政商之間的利益糾葛,我這小老百姓是看不懂的,且打著軸線翻轉、再造西區的大櫫,誰敢攖其銳鋒?只是年少時在萬華區梭巡的美好記憶,隨著中華商場拆除、龍山寺商場改建等等,彷彿來到陌生的國度,於是把萬華車站畫了回來,戀戀艋舺的遙祭一番。
用手機拍了影片來分享: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