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pinion.cw.com.tw/sites/default/files/blog_articles/main_image/images/296091_10151512413884531_1380594269_n.jpg)
大三那年,因為商管學院課程移往麗水街城區部的關係,只好離開淡水,租屋在愛國東路旁的住商混合大樓,住了一個學期。
那時來往校本部與城區部的交通並不便利,如果搭乘火車或指南客運,還要轉公車,最便捷的就是搭校車往返。雖說是校車,其實只是跟業者簽約的遊覽車,安全性尚可,司機脾氣好壞要靠運氣。雖然很想繼續住在淡水,跟著觀音山淡水河一起睡去醒來,可惜大三好多課程安排在一大早,我試過搭最早班的北淡線,卻在車廂內睡到一塌糊塗,也只好作罷,跟同學一起租屋在愛國東路與金山南路交叉口的舊大樓,打開窗戶往下看,往來的車聲隆隆,深夜聽來,特別寂寞。
房東是學校職員,屋內格局很奇特,不曉得原本當成住家使用還是辦公使用,總之,一個靠街邊的大房間,擺了四張書桌,兩張睡起來搖搖晃晃的上下舖鐵床,另一間木板隔間,沒有對外窗戶,白天如果不開燈,暗黑一片。雖有廚房,但沒有瓦斯爐也不允許開伙,浴室共用,電話共用,老派的木頭地板,踩踏起來,發出類似骨骼快要鬆脫的嘎嘎聲。
大樓雖有電梯,但電梯爬升或下降途中,會出現好幾次搖晃和零件摩擦的刺耳聲。其他樓層似乎有貿易或報關行之類的商號,還有家牙醫診所,其他樓層的用途不明。因為電梯空間狹小,上下樓途中,遇到陌生人進來,幾乎可以嗅到對方身上的氣味,不管是香水汗臭還是菸味,都很尷尬,只好抬頭盯著電梯樓層顯示燈,還要祈禱身旁的陌生人最好不是打劫的歹徒。
剛搬進去的時節恰好是學期結束的暑假,住了幾晚,高溫溽暑,沒有冷氣,開窗嘈雜,不開窗悶熱。暑假幾乎沒住在那裡,開學前返回住處,還未拆封的行李,經過頂樓高溫烘烤,顯得垂頭喪氣,打包在紙箱內的膏狀萬金油,當真變成液狀的油,一開瓶蓋,瞬間灑出來。
我對那個學期租屋在老舊大樓的記憶十分模糊,只記得高溫夜裡,躺在床上,聽著樓下呼嘯來往的車聲,十字路口前方,煞車,啟動,煞車,又啟動。也有每夜固定出動的消防車救護車鳴笛聲,聽著聽著,陷入絕望的異次元,仰躺的身體一直往下陷,嚇醒之後,一身汗,那場景時常出現在往後的夢境中。
從租屋處往信義路的方向走,會先經過一處電信局的建築工地,旁邊是播放二輪電影的寶宮戲院,戲院旁有家門口櫥窗吊一整排烤鴨、賣北平菜的餐廳叫做「西來順」。再過去就是路口的國際西點麵包,我常在上課空堂溜去那裡買點心。
那時候,常去金華街吃自助餐,金華街與麗水街口有間神秘宅邸,周遭好幾位穿著便裝的平頭男,手裡拿著A4大小的黑色包包,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卻佯裝路人模樣,每次跟他們眼神對上,都會想起小時候看過孫越叔叔演的諜報人員,後來才知那裡是高官彭孟緝的官邸。
一個學期之後,我又搬回淡水,直到畢業,都靠校車往返城區部和淡水,也因此那幾年,一有空堂,除了在學校頂樓的圖書館睡覺或打屁之外,就是在永康街周邊散步。
雖然那時候的「鼎泰豐」就已經是名店了,但還不至於要排隊,「高記」只是普通店面,但我跟同學最常光顧的卻是那時還叫做「好公道」的「金雞園」,巷內店面小小一間,店門口幾個師傅圍在一起捏小籠包,我在那裡吃過的油豆腐細粉堪稱此生最美味,偶爾叫來加菜的炸銀絲卷,熱呼呼的,外皮脆,內裡鬆軟,有很迷人的麵粉香氣。
天冷的時候去金山南路「政江號」吃熱湯圓,信義路「三商百貨」是購買朋友生日禮物一再流連忘返的地方,三商百貨對面的「嘟嘟」有許多新奇的舶來品,我在嘟嘟樓上的髮廊嘗試生平第一次的平板燙。
三商百貨隔壁二樓,有很好吃的餛飩湯與乾麵,後來不曉得搬到哪裡去。連雲街的「老鄧擔擔麵」真的只是間不起眼的小店,我喜歡他們的粉蒸排骨與撒了花生粉的擔擔麵。
時間充裕的話,會從金華街、金山南路、信義路、麗水街、永康街,慢慢逛,慢慢走。散步地圖內,除了淡江城區部、金華國小、摩門教堂,和教堂對面的教廷大使館之外,仍然是住宅區樣貌,頂多吃食的選擇比較豐富,但還只是屬於中度等級的美食區,提供在地居民和城區部學生飽食或點心解饞而已,外來觀光客根本不會進來,芒果冰還不曉得在哪裡。
上完體育課,最常窩在永康公園對面一家台南口味的麵店,吃挫冰,喝現打果汁,或來一碗雞絲麵。永康公園牛肉麵真的是個麵攤,但是同學最喜歡的還是現今永康公園公廁的位置,那時有個鐵皮搭建的牛肉麵店,老闆是個退役老兵,滷味給得很豪邁,印象中,還有鯊魚煙切盤。
永康公園剛經歷過一個轟動的命案,感覺起來很落寞,白天鮮少有人逗留,晚上幾乎沒有人影。我在那裡的公園布告欄,撕過好幾張租屋的紅紙條。
很常去公園旁邊一家叫做「愛麗絲」的服裝店買衣服,愛麗絲的地下室是撞球店,班上男同學畢業之後當兵的第一個放假,跑去那裡敲杆,被夜裡臨檢的憲兵抓回去。撞球店原址後來開了文青很愛的二手書店,對面就是外國觀光客遠道朝聖的芒果冰店。
金華女中附近有個大專青年活動中心,國民黨經常在那裡播放免費電影,我們每學期也要穿著大學服到那裡開一次週會。新生南路路旁有許多賣燒烤的商家,桌椅擺在紅磚道上,好像是畢業那年才開始流行起來,幾年之後也消失了。
信義路上的新光百貨還在,那時還未與日系三越集團結盟,生意不太好,可是冷氣很強。信義路過了新生南路口,國際學舍還在,常常辦書展。租屋在愛國東路那個學期,我跟室友還報名了國際學舍的英文會話班,可惜上了幾次課,開課單位卻宣布上課地點移到辛亥路剛蓋好的青年活動中心,路途遙遠啊,我跟室友搭公車一路堵車堵到絕望,幾次在中途的公館就放棄了,下車去吃冰。
國際學舍對面是小美冰淇淋,小美旁邊的路口是一家生意很好的寵物店,店門口好幾排狗籠子,狗兒汪汪叫,同學常常約在那裡碰面,戲稱那裡是「狗園」。
1975年10月10日,國際學舍對面的小美冰淇淋,張哲生提供。
在永康街周邊散步,發呆,或走進巷弄,朝著公寓樓上的窗戶,喊著租屋在那裡的同學名字。他們從窗口探出腦袋,隨即穿著拖鞋下樓,加入散步和發呆的行列。幾個人在不起眼的小店叫一碗麵,一盤滷菜,或一碗冰,或一杯涼水,看著居民模樣的路人,居家裝束打扮,打眼前走過。寧靜的住宅區,穿插幾處滿足基本生活機能的小店,大概是那時永康街與麗水街的風情。
雖然寶宮戲院很近,但是最常去的電影院還是公館的大世紀與東南亞;雖然鼎泰豐很有名,但是路過鼎泰豐往往是因為要去吃隔壁義美的霜淇淋;雖然畢業照的熱門推薦是公館的「老二」,不過永康街的「久明攝影」也有一派擁護者,畢竟來來往往,看著櫥窗那張女演員「華方」的學士照實在太漂亮了,可是我的畢業沙龍照,卻是跑回故鄉台南找上當時還在中正路二樓的「久必大」。
永康街周邊,舊舊的公寓房子,窄窄的巷弄,還有幾戶日式平房。白天的影印店塞滿copy筆記的大學生,傍晚有金華國小下課的小朋友,除此之外,靜謐的街巷,有時候連午後的機車喇叭聲,都會嚇一跳。
那時窮學生的至多奢華,大概是去吃越南「誠記」,但也沒有多貴,可見那時候多窮。畢業之後的同學聚會,常常選在麗水街的「長春藤」和「京兆尹」,或是去「六品小館」吃合菜,等到「魚夫家飯」在麗水街出現時,我們的聚會圈子已經慢慢離開那裡,至於那些年沒吃過鼎泰豐,這幾年也就算了,大抵是努力維持著「空白出賽記錄」吧,除了這樣,想不出其他理由。
永康街周邊成為現在以觀光客導向的繁華風景,當年真是始料未及啊!還好經歷過舊日美好,那些消失的店家、消失的味道、消失的寧靜、消失的住宅區日常,也才有回味起來唏噓不已的惆悵。當真要評斷過去的安靜較好,還是現在的繁榮比較迷人,畢竟自己只是個喜歡在那裡散步的過客,就不方便說什麼了。
2013年台北市信義路永康街口,張哲生拍攝、提供。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