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bw.bwnet.com.tw/image/pool/2015/07/bc55dc31724406d5113069f610ea7c9d.jpg)
讀肯・羅賓森的《讓天賦發光》這本書,我的感慨和別人很不同。
不到5年前,我帶著他的《讓天賦自由》這本書,去教育部拜訪首長。我當時認為,如果能讓世界級的教育專家將全世界改變的現象反映給政府,提醒台灣政府,那是更好的教育改革方向,如果政府能直接被說服,我就不需要再採取什麼行動了。
後來我發現這個想法滿天真的。教育的問題不是哪一位首長的問題,從肯・羅賓森的書來看,所有從上而下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
一方面,我們的教育政策並不寬鬆,另一方面,不論大學教育或一般教育,政府以公平為最高考量,進而利用考試來衡量孩子的能力,用各種方法來管制老師的教學內容。這並不是台灣所獨有的,而是全世界的普遍問題。也就是說,每個國家為了公平或有清楚的管制,都以標準化來辦教育。
現在這種死背式的教育或我提到的代工式訓練,很容易被開發中國家或經濟比較弱勢的國家所取代。因為只要有工資更便宜的地方存在,有一天,中國可能被孟加拉取代,孟加拉會被非洲某一個國家取代,這是非常反映真實的世界問題,台灣也是如此。
我的教育藍圖
想改革教育,得先問一個問題──教育的目的到底在哪裡?
一種是知識的萃取,這有很大部分可以被科技取代。很多世界級的老師都把課程放在網路上,讓人學習,你可以透過可汗、edx、cosara education等免費網路課程找到所有的資源。但是在之前,要有基本的學習能力。
我的未來教育藍圖分成兩部份,一部分是可以取代的,一部分是不可取代的。
不可取代的教育中,第一個領域就是基本能力,也是基本加減乘除、寫字、閱讀、論述、表達能力,第二個領域是社群的能力,品格修為、公民素養、人文藝術的素養。這三項,在肯・羅賓森的書中,又細分為八種核心能力:好奇心、創造力、評判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同情心、內心的平靜、公民權。
這些能力不能利用科技解決,必須靠自己親身體驗、操作,才能擁有,每個人也應該擁有相同的學習機會。
再下一個程度的學習,就是就業能力。
這也可以劃分成兩部分,有一部分的人在研究、學術上自我提升,這也可以透過在網路搜尋各種資訊而做到,另一種是技術的、藝術的,需要個人經過不斷演練往上精進。
基本能力的具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如果你是一位木匠,你要有看懂設計圖、了解設計概念,以及專業說明的能力,這部份的能力應該大家都要具備,但是你要不要成為一位最棒的國文老師、最棒的研究員,這就不一定。
這個藍圖,就是未來可以面對的方向。
未來的老師
對於老師在未來要扮演的角色,肯・羅賓森提醒,老師必須要有自覺。
他指出,老師是最缺乏社會能力的一群。我如今也是教育工作者,我們一直被教,有一天突然換我們開始教別人,這之間始終缺乏社會歷練,我們沒有產業的複雜歷練、沒有更多受挫折的經驗,考試就是我們唯一的挫折,但是能當到老師的人,大部分是考試的常勝軍。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