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中國時報】李艷秋:媒體評論-政治白話文運動 (1237)

$
0
0

台灣長期的官場文化講究四平八穩,所以官員談話空洞無感,用字艱澀迂迴,語氣沉悶單調,往往致詞20分鐘卻讓人記不起任何一句話;這個現象在馬政府時代尤其明顯,隨便翻翻近年的總統文告:「改革奮鬥,台灣再起」「壯大台灣,振興中華」「奮起行動,扭轉未來」「堅定方向,團結奮進,開創國家新局」,媒體想下個標題,都要搔破腦袋,你叫那些在網路中長大的青年世代,如何吞得下去?民眾懶得聽馬政府的八股文,就送他一個「不懂溝通」的結論。馬總統沒有在重要的時刻中,用簡潔有力的白話闡明政策、鼓舞人心,與社會氛圍脫節,是造成執政障礙的因素之一。

台灣官員的另一大特色是自以為是「臥虎藏龍」的李慕白,可以在竹林裡高來高去,隨口說些不著邊際的話,利用媒體試探風向,如果反應好就順水推舟,反應差就栽說媒體亂報;這個現象也以國民黨高官最擅長,每個人都喊團結,可是骨子裡想的是只有自己掛帥才叫團結,盼著黃袍加身,眾星拱月,所以說起話來遮遮掩掩,欲語還留,「還沒決定」掛在嘴邊,希望媒體追著、猜著、捧著,擺出一幅不想受訪的面孔,腳步卻總在麥克風前停下來,盡說些沒營養的答案,殊不知冰雪聰明的民眾根本懶得聽假仙政客的火星文,就送他一個機關算盡的批評。

國民黨的醬缸文化一但沾上身,就算已經出走另立門戶,仍擺脫不了大內身段;這類政治人物最愛的造句就是「如果...我就…」,一樣用懸疑路線吸引媒體,「如果國民黨對不起本省籍同志,我就…」「如果國民黨黑箱,我就…」「如果國民黨不走蔣經國路線,我就…」話從不說白,語氣卻充滿恐嚇,弄得民眾一頭霧水,為什麼獨木橋總是糾纏著陽關道?用坦率磊落的白話文告訴台灣人:「我要選總統,為大家服務!」有這麼難嗎?遇到這種天書,民眾努力看也難懂,乾脆送他一個不甘寂寞的評語。

時代在變,潮流在變,從傳播的載具到傳播的方式都在翻天覆地的改變;不論八股文、火星文、天書文,只要說不清楚、講不明白、聽不懂、猜不透,都無法得到人民的信任,也勢將被淘汰。台灣社會已經展開一場新的白話文運動。

要說白話文很簡單,新、速、實、簡而已。簡述於後:

用詞要新─必需貼近市井用詞。與民眾對話不是寫博士論文,過多的修辭模糊了原意,也擴大了距離。

速度要快─說話速度和反應都要快。老派政治人物講話喜歡兩個字一停頓,如「今天╱我們╱在這裡╱…」,這並沒有增加權威性,只有證明衰老度;回答問題反應要快,遇到問題處理也要快。

內容要實─不打高空,不繞圈子,不出妄言;這一則是台灣政客的天險。

簡潔扼要─可以30秒說完,不要拖成3分鐘,美國羅斯福總統宣布參與二戰,也不過花了4分鐘,你說的話有比他重要嗎?

最後提供政治人物們一個說白話文的撇步:技巧不重要,心誠就靈。(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時報)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