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民報】蔡信德:回家,是阿扁辛酸的歸宿! (1078)

$
0
0
回家,是阿扁辛酸的歸宿!
對前總統陳水扁而言,「回家」已成了他生命中唯一的想望。(網路資料翻攝)

前總統陳水扁醫療小組成員,也是國內知名的腦神經專家陳順勝教授,最近撰文指出,他多次問過阿扁,如可以出獄養病,希望去叨位?阿扁直接回應:「回家。」又問:「是台北、官田或高雄的哪個家?」阿扁答說:「我太太吳淑珍在哪裡,那裡就是我的家。」陳教授感嘆說,經此牢獄之災,顯然阿扁的身心靈歸宿,就是回到吳淑珍的身邊。一位卸任總統竟淪為階下囚,而且被外界視為「押人取供」的司法當局,是給他貼上最不名譽的「貪腐」標籤,將之入罪。

包括陳順勝教授在內的醫療小組,鑑定出阿扁的「心苦病痛」,是糾結了重鬱病、結巴性語言障礙、類巴金森氏症候群、認知功能障礙、妄想症、尿失禁、輕度吞嚥困難等快速惡化的病徵,因此建議,最適當的處理方式便是讓扁居家療養。不過,馬政府仍然不動如山,視若無睹,即便年底的七合一選舉對執政黨特別顯得吃力。換句話說,處置阿扁的居家療養,顯然連中研院二十一位深具醫學背景的院士挺身呼籲,以及各方的期待,馬政府硬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任其在獄中自生自滅,終至化為泡影。

對阿扁而言,「回家」已成了他生命中唯一的想望。我們不禁思量,「家」為何物?何以如此令遊子牽腸掛肚?如此令英雄氣短?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托瑪斯.伍爾夫(Thomas Wolfe)的力作:「你再也回不了家(You Can't Go Home Again)」,書名被大作家史坦貝克稱為是世界上最令人心碎的。書中的主角喬治.韋伯被逐出家園後,曾給「家」下了定義:家是你的來處,你為探索外面世界而離開的地方。而首次將歐洲存在主義完整引進美國的威廉.白瑞徳(William Barrett)則認為,一個家乃是我們能夠接受,而且經常容納我們生命的結構。延伸至此,就更富含哲理了。

相對於「回家」,它的相反詞就是「離家」或「出走」。而「離家」的方式,除了遊子的離鄉背井,恐怕只剩下政治上的「出走」──自我放逐或流亡了。阿扁雖然形式上只是司法的階下之囚,但實際上對他而言,又何嘗不是身心困頓的另一類飄泊──即是精神上的流亡。因為牢獄煎熬是憂苦的、絕望的。薩伊徳(Edward W.Saud)說得好,他認為流亡不是單面隔絕的狀態,而是一種辯證的疏離情境。一方面它被現實的生活時時提醒與家鄉斷絕的狀況,但一方面它又是知識份子批判能量與道德勇氣的來源。這是一種幸運的特權。薩伊徳將流亡的悲苦提升為生命意志的錘鍊,使你不致沮喪而留得青山在,以期伺機反撲。

希望能夠去探望阿扁的朋友,不忘給阿扁做這樣激勵的打氣加油:鼓舞他勇敢的活下去,繼續努力爭取當他覺得被錯誤對待時應去尋求的一樣東西──正義。同時,作為一個追求島嶼天光的台灣人,我們要再度正告馬英九先生,不要再針對你的政敵採取對立面的整合(integration of opposition)。也就是用極其不人道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政敵的欲望和本能結構,使之喪失批判意識與否定思維(negative thinking),最後讓他不思、不想、變成絕對服從而且聽話。馬先生,倘使你還自詡為全民總統,那麼你對阿扁的懲罰已經足夠,社會大眾全都看在眼裡,驚悚在心裡。唉,真的足夠了。從今天起,你就學習放下吧,畢竟你的任期來日無多,不要讓這個天大的「最後機會」憑白流失,那就得不償失了!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